美心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篮球赛事

文章内容

田径训练运动损伤_田径训练运动损伤开题报告

tamoadmin 2024-06-25
1.论述在运动损伤后加强柔韧性练习的必要性2.田径竞技运动经典训练方法110M跨栏跑运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快速跑动中连续跨过一定数量、一定高度和

1.论述在运动损伤后加强柔韧性练习的必要性

2.田径竞技运动经典训练方法

田径训练运动损伤_田径训练运动损伤开题报告

110M跨栏跑运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快速跑动中连续跨过一定数量、一定高度和一定间距栏架的短距离竞赛项目.110M跨栏跑项目技术复杂,难以掌握,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全面,运动时极易发生损伤.一旦发生运动损伤,不但给训练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而且会使运动员在心理上产生对110M跨栏跑的恐惧,不利于学生对110M跨栏跑技术的掌握,严重者会造成终生伤害,甚至会毁了运动员的前程.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学生在田径普修课110M跨栏跑项目中容易出现的各种损伤情况及损伤部位进行剖析,分析损伤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旨在为从事110M跨栏跑教学的体育专业教师提供借鉴,减少学生在110M跨栏跑教学中的运动损伤,促进体育教学和训练的顺利进行.110M跨栏跑属于技术性较强的田径项目,它将速度、力量、柔韧、灵敏、协调和节奏等诸多内部素质严密的集中在自己的组织之中,他的特殊性在于必须进行专门化的训练,从而去适应这个项目对神经系统的强度刺激,适应它的复杂技术,适应它对身体素质多方面的要求.在现代110M跨栏跑运动中,由于"跑栏"理论的提出,并经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专家们多年的努力,已使110M跨栏跑的技术无论在动作的实质上还是在外形上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由于先进110M跨栏跑技术理论的提出,使运动员掌握技术的难度加大,对身体各项素质的要求也更高,这就加大了运动损伤出现的几率.多年来,运动损伤一直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是科学系统的训练和比赛难以按计划正常进行,导致一批有前途的运动员过早的离开田径场,严重阻碍了田径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探索110M跨栏跑运动损伤的原因,提出对策,了解掌握防治110M跨栏跑运动损伤的有关知识,对保证训练的正常进行,提高训练质量,延长运动寿命大有裨益

论述在运动损伤后加强柔韧性练习的必要性

运动员在运动中常见的伤病预防与简单处理

一,运动中的损伤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它的发生与运动训练安排,运动项目与技术动作,与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

(一)运动损伤的分类

1,按受伤组织结构分

皮肤损伤,肌肉与肌腱损伤,筋膜损伤,滑囊损伤,关节损伤,骨损伤,骨骺损伤,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和内脏器官损伤等.

2,按伤后皮肤或粘膜完整性分

(1)开放性损伤:皮肤或粘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损伤组织与外界相通,可有创口和外出血,易引起污染和感染.如擦伤,刺伤,裂伤及开放性骨折等.

(2)闭合性损伤:伤处皮肤或粘膜保持完整,无伤口与外界相通,如挫伤.闭合性骨折或关节脱位等.

3.按伤情轻重分

(1)轻伤:伤后能按原计划训练.

(2)中等伤:伤后不能按原计划进行训练,需停止患部的练习或减少患部的活动.

(3)重伤:完全不能训练或体育运动.

4.按损伤病程分

(1)急性损伤:指一瞬间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造成的损伤.

(2)慢性损伤:指局部过度负荷,多次微细损伤积累而成的劳损,或由于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化而来的陈旧性损伤.

(二)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与特点

1.损伤发生部位特点

(1)跑类:以下肢与躯干为主,通过专家对跑类运动损伤8000例以上的分析,其中百分之四十为膝关节伤,足和踝关节占百分之十,跟键损伤,髋关节,臀部等损伤约占百分之十五,腰背痛占百分之五.

(2)跳类:最易出现髌骨软骨损伤,腰部肌肉疼痛,腰椎损伤,甚至椎弓崩裂和腰椎滑脱..

(3)投掷类:以肘,肩,躯干,膝损伤为多见.

2.损伤性质的特点

绝大部分属于软组织损伤,主要涉及的软组织为肌肉,筋膜,肌腱,关节囊,韧带等.其次是软组织损伤,骨组织与内脏器官损伤较少.

3.损伤程度

大多是轻度与中度损伤,而以慢性或劳损性损伤多见,多数运动员可坚持学习,训练和比赛.

(三)运动损伤发生的基本原因

1.缺乏必要的预防运动损伤知识.

2.训练水平不够.

3.教学.训练和比赛安排不当.

4.运动参加者的心理,心理状态不良.

5.场地,器材,护具,服装不符和卫生要求.

6.气象因素.

(四)运动员的预防原则

1加强预防运动损伤教育

2.加强身体全面训练

3.和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4.见加强运动中的保护

5.加强医务监督工作.

二,急性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

(一)休克现场初步处理

休克是人体遭受各种强烈有害因素发生的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完全综合症.

1.原因原理

体育运动中常由于严重损伤,出血,剧烈疼痛或精神刺激等因素而引起休克.此外,

在运动中 ,由于运动员疾跑后突然停止会引起一过性意识丧失昏厥,一般称为重力性休克.

休克发病的原理是微循环内血液灌流障碍导致有效血循环量不足,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功能障碍.

2.征象

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冒冷汗.早期可兴奋不安,继后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反映迟 钝.意识模糊,全身软弱无力,呼吸浅速,脉搏快弱,尿量减少和血压下降等,严重者可发生昏迷.

3急救

速将患者平卧,安静休息.注意保暖但不能过热,松解衣领和裤带保持呼吸道畅通.昏迷患者,头应侧偏,并将舌牵出口外,必要是可给氧或人工呼吸.可用重手法点掐人中,涌泉等穴位或闻嗅氨水.如神志清醒又无消化道损害者,可酌情引用适量温热饮料,适量葡萄糖盐水等.对重力休克患者可采取头低脚高仰卧位,自小腿向大腿方向按摩.有出血的应急时止血.有剧烈疼痛的应给镇痛剂和.总之,根据现场条件针对病因进行必要的初步处理,同时速请医生或送医院进一步诊治.

(三)常用包扎法

1.卷带包扎法

(1)环形包扎法.

(2)螺旋形包扎法.

(3)转折形包扎法.

2.三角巾包扎法.

(四)关节脱位

关节脱位是指关节面失去正常的连接关系,也叫脱臼.田径运动中发生的关节脱位,一般是由间接外力所致,如跑步不慎摔倒时手撑地可引起肘关节脱位或肩关节脱位.

1.征象与诊断

脱位关节局部会有疼痛和肿胀;关节完全不能活动;出现肢体的轴线,长度改变或畸形(如肩关节前脱位时的"方肩"畸形),肘关节后脱位时伤侧的前臂明显缩短;关节头在意异常位置,关节盂内空虚等;X线检查,可明确脱位情况及有无骨折发生.

2.急救

应在脱位已经形成的姿势下,用夹板,书,铅笔盒,绷带,毛巾或皮带等临时固定伤肢,保持伤员安静,尽快送医院处理.在损伤现场,没有关节脱位整复经验者不可随意进行整复,以免加重损伤.

肩关节脱位的临时固定方法是:用两条毛巾或皮带,一条兜住伤肢前臂并挂在颈部,另一条将伤肢固定于胸膛,在键肢液下缚结.

肘关节脱位时,如果没有夹板,可用铁丝弯成合适角度的夹板,置于肘后,用绷带缠稳,再用小悬臂带挂起前臂.如无铁丝夹板,可直接用大悬臂带包扎固定.

(四)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

1.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借人工方法来维持机体的气体交换,以改善缺氧状态,排除二氧化碳,为自主呼吸的恢复创造条件.

2.胸外心脏按压

通过按压胸骨下端而间接的压迫左右心室腔,使血液流入主动脉和肺动脉,建立有效的大小循环,为心脏自主节律的恢复创造条件.

三.常见运动性伤病的基本特点及处理方法

(一)擦伤与刺伤

机体表面与粗糙的物体相互摩擦可以引起皮肤层伤害,如跑步摔到在跑道上,长距离跑,走时因运动服差而导致的摩擦伤等,主要象征为表皮脱落,有小出血点和组织液渗出;伤口无感染则易干燥结痂,伤口有感染则局部可发生化脓,有分泌物.

刺伤是指尖细锐物刺穿皮肤及皮下组织器管的损伤.如被钉子鞋踩伤,主要征象为伤口小而深.

现场处理方法:对于伤口较脏的擦伤可以用自来水冲洗伤口,清除异物及坏死组织,然后在消毒杀菌,包扎伤口.也可用极薄的塑膜覆盖创面,用冷阵痛气雾剂喷洒2-3秒,重复两次以止痛和防止渗出肿胀,然后用0.9/100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周围用百分之75酒精消毒,再用绷带包扎固定.训练或比赛后在认真仔细地处理.

关节部擦伤一般需要包扎治疗,但注意不要涂紫药水,因为紫药水收敛作用较强,易使伤口结痂大而硬,关节活动时易使痂断裂,剥落不利于伤口愈合.面部擦伤不宜涂红药水或紫药水,而易涂抹0.1/100新洁尔灭容液.

刺伤的伤口如果较深,较小,较脏时,应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预防破伤风.

(二)肌肉拉伤

肌肉主动强烈收缩或被动过度拉长所造成的肌肉细微损伤,肌肉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称为肌肉拉伤.

1.原因与原理

运动中,由于准备活动不当;训练水平不够,肌肉弹性,力量差;身体疲劳,动作准确性,协调性因肌肉力量下降而降低;错误的技术动作;场地或器材的质量不良,气温过低都可以引起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有主动拉伤和被动拉伤两种.主动拉伤是肌肉主动猛烈的收缩超过肌肉本身的负担能力.被动拉伤是肌肉突然被拉长,超过了它的伸展性.

2.征象

肌肉拉伤后,局部表现为疼痛,压痛,肿胀,肌肉紧张,发硬,功能障碍.当受伤肌肉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时疼痛加重.肌肉收缩抗阻力实验阳性.局部有凹陷及一端异常隆起者,则为肌肉断裂.

3.处理

肌肉轻度拉伤后,首先应冷敷加压包扎,30分钟后出去冷敷,改为海绵或棉花加压包扎,减少伤肢活动,抬高伤肢.24小时以后,接触固定,开始理疗,按摩及轻微活动,注意此时按摩应在伤部的周围,48小时以后逐渐在伤部周围进行按摩.72小时以后视情况可以开始恢复适量活动.怀疑有肌肉,肌腱完全断裂者,应在局部加压包扎,固定后赴医院确诊.

(三)关节扭伤(以踝关节为例)

关节扭伤是指韧带受暴力作用引起过度牵伸所致不同程度的韧带纤维或其附着处断列.在田径运动中,踝关节扭伤发生率较多.

1.原因和原理

运动中踝关节扭伤,多发生在因某种原因是身体失去重心并向一侧倾斜或跳起落地时踝关节不稳造成足外侧足背先落地,或场地不平,陷入坑内等情况下致伤.

踝关节扭伤中,外侧副韧带最易受伤.这是因为外踝比内踝长,距骨体前宽厚窄,当足跖屈时,踝关节有较大的活动度,足的内翻机群的力量又大于足的外翻机群.跑,跳练习中,运动员处于腾空阶段,足就自然有跖屈内翻的倾向.因此,当运动中重心不稳,就会以足的前外侧着地,内翻,而使踝关节外侧韧带(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损伤.外踝扭伤占踝关节扭伤80/100.

严重的踝关节损伤往往包括韧带断裂,踝部骨折或脱位.

2.征象与诊断

踝外侧副韧带扭伤者有足内翻受伤史.患足不敢持重,足踝外侧肿胀,压痛 .踝关节强迫内翻实验可使疼痛加重,踝关节稳定而无疑常活动.

踝外侧韧带完全撕裂者.外部剧烈疼痛,肿胀严重,外踝和足背出现皮下淤血.踝关节强迫内翻实验时伤处剧痛,同时有踝关节不稳和距骨异常活动.踝关节前抽屉实验如果活动范围大,说明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完全断裂.

3.处理

伤后,应立即用拇指腹压迫痛点止血,然后用湿冷的弹力绷带固定受伤的踝关节处于放松的位置(如外侧副韧带损伤时,将踝关节固定在外翻位)并在伤处外敷冰袋或用其他方法冷敷.3-5分钟后可取下绷带进一步检查,如怀疑有韧带断裂严重损伤时,应立即用大快棉花垫或其他软物品压迫和加压包扎及冷敷,抬高伤肢,同时送往医院进一步处理.一般损伤患者则可外敷外用药,24-48小时后进行理疗,按摩等.

(四)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由于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收缩所致.运动中最易发生痉挛的肌肉为小腿腓肠肌,其次是足底的屈拇肌和屈趾肌.

1.原因和原理

寒冷刺激:在寒冷环境中运动时若未做准备活动或做的不充分,肌肉受到寒冷刺激后,兴奋性增高而使肌肉发生强直性收缩.

大量排汗:长时间的激烈运动或高温季节运动时(如中长跑,马拉松,竞走等)由于大量排汗而丢失大量电解质,使肌肉兴奋性增高,可发生肌肉痉挛.

肌肉连续收缩过快:运动训练或比赛中肌肉过快地连续收缩,放松时间太短,以至收缩与放松不能协调的交替而引起的肌肉痉挛.

疲劳:运动时身体疲劳会影响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在局部肌肉疲劳的情况下做一些突然紧张用力的动作,会使肌肉中大量代谢产物(乳酸)对肌肉的收缩物质起作用而易引起肌肉痉挛.

2.征象

痉挛的肌肉僵硬,疼痛难忍,往往涉及相应的关节,有一定的功能障碍.

3.处理

牵拉痉挛的肌肉以相反的方向牵拉痉挛的肌肉,并维持一段时间,一般可使之缓解.此外,还可配合局部按摩,采用重力按压,揉捏和点承山,涌泉等穴.处理时要注意保暖.

4.预防

加强身体训练,提高机能的耐寒能力和耐久力.运动前必须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对容易抽筋的部位是先应做适当按摩.冬季运动要注意保暖,夏季进行长时间运动要注意补充盐分,疲劳时不易进行激烈运动.

(五)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是由于一时性运动负荷过大或过于激烈,超过了机体负担能力而发生的急理现象或生理紊乱,多在运动后立即出现或训练,比赛后不久.训练水平低,经验较少的新手易发生过度紧张,有时也发生在受激烈神经刺激后的高水平运动员身上,也可发生在因伤病中断较长时间后突然或过于迅速参加剧烈训练或比赛的运动员.过度紧张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临床表现分成下列不同的类型.

1.类型

(1)单纯虚脱型:这一类型较多见.多发生于短跑和中长跑的运动员.在剧烈训练,尤其比赛后即刻,患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现象.轻者卧位休息片刻会逐渐好转,重者需卧床休息1-2天才能缓解.

处理方法主要是立即卧位休息,保暖,可饮用热水和咖啡.较重者可吸氧,静脉注射葡萄糖等.

(2)昏厥型:其表现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突然出现一过性的神智丧失,清醒后诉说全身无力,头痛,头晕,可伴有心,肺,脑功能降低的现象.大多由于竞赛运动员,尤其是短跑,中长跑运动员突然终止运动时,血管失去了肌肉的收缩对其节律性挤压作用,再加上血液本身的作用,大量的血液淤滞在下肢而回心血量减少,出现脑贫血而引起重力性休克.也可由于大重量挺举时胸腔及肺内压突然增高使回心血量减少,造成脑供血量不足而昏厥;有的由于强烈的精神刺激下而发生中枢调节机制的一时性障碍而昏厥.

处理方法是患者立即平卧或头稍低,迅速做初步检查(脉搏,血压,体温等).用热毛巾擦脸,做下肢向心,嗅以氧水或点掐,针刺人中,百会,涌泉等穴.较重者给予吸氧,静脉注射葡萄糖,同时迅速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3)急性胃肠道综合征:其表现为激烈运动后很快发生恶心,呕吐,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1-4小时侯逐渐缓解.有些运动员在运动后呕吐咖啡样物,化验潜血阳性,表示上部胃肠道出血.

处理方法应暂停专项训练,休息观察.上部胃肠道出血者可服止血药,吃流食,半流食或软食.一般1-2周可恢复训练,若反复出血的则应到医院查明原因给以治疗.

(4)急性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其表现为剧烈运动后出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憋气,胸痛,心跳快速或节律不齐,血压降低,心脏扩大等急性心功能不全现象或昏迷死亡.

处理方法是立即停止运动,平卧,给予吸氧等急救方法,同时送医院抢救.

除上述类型外,有的运动员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立即出现一侧肢体麻木,动作不灵活,长伴有剧烈头痛,意识障碍等脑血管痉挛型征象.

2.预防

做好运动员的身体检查,尤其是在集训或比赛前应进行全面深入的体格检查,以排除各种潜在性疾病.要遵守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要加强训练时的医学观察,尤其对新运动员在训练时的反映,及时调整运动量.

小结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体育运动因素所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在田径运动中,它的发生与运动训练安排,专项技术与动作,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

冷敷,加压包扎,适当制动,抬高伤肢是急性损伤早期处理的基本方法.

及时,正确的抗休克,止血,包扎,固定与搬运,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术是挽救伤员生命的重要措施.

专业性伤病的发生与田径技术动作的要求和局部解抛结构有密切关系.科学的安排运动量和局部负荷量,提高专项素质和技术水平,做好准备活动,整理与恢复活动,有伤及时治疗,合理安排伤后训练等,是防止田径运动训练中伤病的重要措施

田径竞技运动经典训练方法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它是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发现,在田径训练,尤其是青少年的训练中,由于早期专项化和竞赛制度的不完善,许多教练员为片面追求眼前的成绩,使得一些青少年运动员过早地进行了专项训练,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力量、速度、耐力和技术的训练,而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柔韧性训练,从而造成运动员的水平得不到突破性进展,影响了将来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练员对柔韧性训练的作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所造成的。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阐述柔韧性训练的重要性,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加强柔韧性练习,可以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

大量的训练实践证明,加强柔韧性练习,可以增强肌肉的弹性,增加肌腱和韧带的韧性,有效地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反之,柔韧性训练不足的运动员,在进行大强度训练和比赛时,由于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差,很容易引起肌肉拉伤和韧带撕裂。世界优秀标枪运动员邓肯曾被认为是奥运会金牌最有力的竞争者,不幸的是他在奥运会的预赛中,由于伸展运动没做好而拉伤了一块肌肉,后来仅名列第11名,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由此可见,为了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和保证训练的系统进行,我们必须把柔韧性练习贯穿于田径项目训练的始终,特别是从青少年开始,就应长抓不懈。

二、柔韧性训练有助手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能力

柔韧性训练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调节功能得到提高,特别是调节主动肌与对抗肌之间的协调性的改善,可以使主动肌收缩充分,降低运动阻力,改善肌肉的放松能力,保证运动幅度的加大,使技术动作更省力、更轻松。例如,在短跑训练中,我们经常采用“跪倒后撑”这一练习来解决由于股直肌被动不足引起“屈膝影响送髋”这个难题。再如,我们通过“青蛙坐”和“跨栏坐”来加强髂腰肌的柔韧性训练,可以有效地加大运动员的步幅。有资料表明,运动员在腾空时两大腿间夹角加大5°~7°,步幅就增加10~12厘米。此外,现代田径训练中,由于力量训练的比例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关节的灵活性产生不利影响。良好的专项柔韧性和协调性能提高运动员的神经支配能力和肌肉控制能力,这也是加强运动员自我保护,防止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

三、良好的柔韧性能提高力量训练的效果

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良好的柔韧性能强化运动员在力量训练中的表现。澳大利亚的科研人员做了一项试验,9个有训练经验的伸展练习组运动员每周增加两次柔韧训练,另7个对照组运动员不做柔韧练习。8周后,伸展练习组肩部柔韧性平均提高了13.1%,卧推重量平均提高了15磅,对照组没有什么变化。研究人员认为,卧推重量提高的原因是伸展练习提高了运动员更有效使用肌肉中可伸展部分的潜力。另一项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效果,两组运动员进行10周的力量训练,其中一组增加柔韧性练习,另一组只进行力量训练。结果只进行力量训练的一组,股二头肌力量提高了16.4磅,既进行力量训练又进行柔韧训练的那组提高了19.5磅。上述研究充分证明了柔韧训练对力量训练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练员在训练中必须高度重视力量训练与柔韧训练的紧密结合。

四、柔韧性对发展动员的速度、速度耐力和速度力量水平至关重要

柔韧性差会限制动作的幅度,从而导致移动速度下降,而且还会使神经肌肉协调性减退。不少运动员担心柔韧性练习会使他们的速度力量受损,正确的柔韧性训练不但不会损失速度力量,而且还能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力量。速度力量的增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肌肉力量和速度耐力。一些研究表明,增强关节部位的柔韧性,可改善其周围肌肉弹性和力量能力。较高的肌肉弹力可导致力量的增加,从而提高力量储备。而肌肉伸展与收缩能力的提高又能使肌肉速度力量增大。澳大利亚的科研人员对5000米跑运动员进行了一项实验,目的是研究在肌肉弹力能量得到提高后能否有效提高运动成绩。实验组进行了为期8周的静力性伸展练习,而对照组未进行任何柔韧性练习。实验组在完成正常训练课后用10~15分钟进行柔韧性练习,他们的柔韧性提高31.1%,快速杠铃半蹲提高5.4%,专项运动成绩平均提高54秒43。而对照组运动员柔韧性、快速杠铃半蹲和专项运动能力没有显著提高。从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柔韧性练习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关节周围组织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增加肌肉力量。由于肌肉的弹性和张力的改善,运动员的速度力量也会相应提高。

五、柔韧性练习可以加快肌肉疲劳的顺复进程

运动员在承受负荷时,其肌肉的粗丝和细丝要进行成百上千次的滑行收缩,从而造成肌肉扭曲、缩短,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肌肉僵硬、酸痛。训练结束后大约两个小时肌肉才能恢复到自然长度。但如果进行柔韧伸展练习,肌肉却能更快地回到自然长度,而且肌肉的延迟性疼痛(这类疼痛通常在训练后的第二天出现)也能得到有效的缓解。这说明柔韧性练习可以加快肌肉疲劳的恢复进程。

在田径项目中,柔韧性练习主要采用动力性伸展方法、静力性伸展方法和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方法(简称PNF)三种。选择什么样的练习方法通常取决于个人的习惯、时间限制等等,但从练习的效果来看,“PNF”方法既有静力,又有对抗练习,可以说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应在我们的训练中加以推广和运用。

柔韧性训练是整个训练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而不能把它看成是一种辅助性的训练,只有切实抓好柔韧性训练,才能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和保证训练的系统进行。

田径竞技运动经典训练方法

 田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竞技运动项目,是最早开始科学化训练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诸多现代竞技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的主要发源项目。

 (一)法特莱克训练

 出生于1919年的瑞典中长跑运动员贡德-海格是第一个进行法特莱克训练的运动员。1939年他20岁时到瑞典北部服兵役,由于其驻地没有训练场地,且紧张的军事训练也不允许他进行专门的运动训练,所以他不得不因地制宜在驻地附近的丘陵森林小径上进行训练。他每天坚持进行5000m以上的越野长跑,其训练尽可能利用丘陵的自然走势,在形式上大致分为:上山跑、下山跑、丘陵跑和平地跑4种方式,在强度上分为:低强度、中强度和高强度3种类型。海格充分利用了丘陵的地形环境,进行了以轻松的中、低强度跑为主,以快速冲刺跑为核心的训练。这种以快速跑、大步幅跑和放松跑构成的越野跑,后来被当时的瑞典国家队教练胡梅尔在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将其命名为法特莱克训练法,在瑞典语中该名词是儿童游戏的意思。

 通过法特莱克训练,海格的运动成绩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他在多个中长跑项目上总共15次打破了世界纪录,其中有10次是在1942年坚持了2年法特莱克式训练之后的82天内完成的,由此可见其具有非凡的竞技能力。海格的巨大成功也使法特莱克训练迅速成为世界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首选训练方法,该方法不仅被田径中长跑项目的训练沿用至今,而且也成为其他对耐力需求较大的运动项目训练的重要手段。

 作为20世纪初田径训练方法的一个最突出创新,法特莱克训练与其之前的耐力训练方法相比,有以下主要的特点:

 (1)提高了训练的负荷量

 它将20世纪初较低的训练量明显提高到较高水平。海格的平均周训练跑量达到50km(而之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训练量普遍只能达到其一半或2/3),大量的中、低强度为主的训练有效提高了运动员的有氧能力,由此使他能够在从1英里到5000m的多个项目上都取得优异成绩,并且能够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连续10次打破若干项目的世界纪录。

 (2)仍然重视少量的高强度训练

 海格每周都保持约1/4的跑量作为高强度负荷,手段基本是800m左右距离的冲刺跑,这些强度跑一般都掺杂在10km左右的法特莱克式越野跑中,不仅提高了运动员的无氧乳酸代谢能力,而且也增强了运动员有氧与无氧的变速跑能力。

 (3)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由于法特莱克训练是在丘陵地带进行,运动员一般是穿普通运动鞋在柔软的草地上训练,所以可以有效地降低奔跑时地面对身体的冲击力,避免或减少了运动损伤的发生。

 当前,随着人们对耐力训练生物学基础认识的日益深入,法特莱克在田径中长跑训练中的角色不仅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反而还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和发展。持续的中低强度跑已成为发展有氧能力的有效训练手段,蜿蜒曲直的丘陵地貌对运动员的关节、韧带和小肌群具有不可替代的训练功能。另外,该训练方法已不再是田径中长跑的专利,很多项目,尤其是球类项目,已经将该种训练作为发展运动员耐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间歇训练

 间歇训练的问世同样源于一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成名。德国的鲁道夫-哈彼格是世界上第一个运用间歇训练法而连续打破400m和800m世界纪录的中跑运动员,他在1939年就分别创造了400m跑46s和800m跑1min46.6s的世界纪录。哈彼格与第一个使用法特莱克训练的海格是同一时代的运动员,他的教练是来自德国弗莱堡大学的体育教授沃德马尔-戈施勒。他们起初也学习和运用了当时世界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芬兰的帕弗-努米的训练方法,其后也借鉴了海格的法特莱克式训练。但善于钻研的戈施勒教授认识到这些方法均存在负荷量和强度刺激不够,以及随意性太强不便精确计算的缺点和不足,于是他就将芬兰人努米的训练和瑞典的法特莱克训练进行了改革,尤其是将法特莱克的训练由自然环境搬到了标准的田径场进行,这样既沿用了该训练法的变速方式,又进一步提高了训练的强度,同时还便于精确地设计跑量和间歇的时间,在整体上进一步增大了对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刺激强度,提高了训练的质量。

 戈施勒教授在1935~1940年间一直同另一位德国杰出的心血管专家哈尔博特-莱恩戴尔一起工作,他们为间歇训练设定了5个基本要素:跑的距离、间歇恢复、跑的重复次数、跑的时间和恢复过程中的状态。同时,他们还为间歇训练建立了控制标准,即在一组间歇跑后心率应达到170~180次/min,在90s的间歇后心率应恢复到120~125次/min,然后再开始新一轮的训练。如果心率在90s的恢复期没有恢复到该水平的话,那么就说明跑的速度过高或距离过长,反之则说明跑的强度和距离不够。长期接受间歇训练的捷克运动员扎托皮克,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一举获得5000m、10000m和马拉松3块金牌的卓越表现,进一步奠定了间歇训练在世界耐力训练方法中的统领地位。

 间歇训练可以说是现代运动生理学理论和知识应用于运动训练的典范。该训练方法的核心是对运动员处在不完全恢复的条件下施加反复的刺激,以此达到改善心血管系统,提高运动能力的效果。间歇训练之所以能够有效发展运动员的耐力主要在于其能够有效增大心脏的功能,在负荷阶段心脏压力工作可以增加心肌的体积,而在间歇阶段心脏容积工作可以增大心室的容积。在戈施勒和莱恩戴尔之后又有大量的体育科研人员对该训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瑞典生理学家阿斯特拉德在间歇训练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证实了合理的安排运动和休息时间能够使身体达到最佳的生理变化。目前,间歇训练方法已经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被划分为短距离(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发展ATP和CP供能代谢能力)、中距离(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发展无氧乳酸供能代谢能力)和长距离(时间)中、低强度间歇训练(发展有氧供能代谢能力)等不同的间歇训练类型,至此间歇训练已成为20世纪田径训练中的一个机理清楚、效果显著和便于应用的耐力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在我国一直是一个运用普遍的耐力训练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很多教练员不清楚间歇训练仍然可以分为不同的强度类型,简单地将其直接与“高强度”挂钩,不仅缩小了该训练方法的运用范围,而且助长了训练强度比例的增加。

 (2)对间歇训练的生理学机制缺乏深入了解,不能科学地设计和应用该训练方法,尤其是不能根据专项需求和运动员个体状况把控间歇训练的量与强度、训练与间歇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影响甚至削弱了该训练的质量。因此,在这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

 (三)“板块训练”模式

 20世纪70年代,已达到极致的大运动量训练将世界竞技运动训练推到了一个必须思变的转折点,如何突破大运动量的瓶颈,如何在避免或减少大运动量所带来的运动损伤和过度训练风险的同时继续提高竞技运动能力,成为摆在当时竞技运动训练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在该背景下,原苏联的维尔霍山斯基在长期和反复实验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板块训练”模式。

 “板块训练”的问世同样源于田径训练。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维尔霍山斯基就开始从事田径跳跃项目的教练工作,在一次对运动员力量的长期训练效果的研究中,他的一名女受试者因故中断了实验,但在恢复训练后她的力量水平却出现了比没有中断训练受试者的明显提高。之后维尔霍山斯基对一组女子运动员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其结果证明当她们中断训练之后,其平均力量水平出现了高达30%的增长,他将这种现象称为“长期训练延迟效应”。维尔霍山斯基并没有止步于这一研究成果,在他随后对田径跳跃和短跑等项目运动员的跟进研究中,进一步将“长期训练延迟效应”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分为2个阶段,并总结出以下原则:

 ◆“训练延迟效应”的形成分为2个阶段:积累阶段和实现阶段。在积累阶段,由于运用了高度集中的力量训练负荷,机体的疲劳导致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均出现下降,而到了实现阶段由于训练负荷的降低其力量能力出现暴发式“反弹”。力量指标在积累阶段下降的越多(在允许的范围内),其延迟效应在实现阶段的增长则越大;

 ◆如果运动员在积累阶段的训练负荷过大(超出了机体适应的范围),那么就会出现明显的竞技能力的下降,此时机体不仅不会表现出“训练延迟效应”,而且还会导致运动损伤;

 ◆“训练延迟效应”的大小和长短取决于积累阶段训练负荷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理论上说,训练延迟效应在实现阶段的大小和长短应等同于积累阶段负荷的大小和持续时间,所以运动员积累阶段训练负荷的最佳化(大小和时间)决定了运动员在实现阶段能否调动机体的最大潜能并最大化的获得训练延迟效应。一般认为,“长期训练延迟效应”的积累阶段应该为6~1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