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心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体育文化

文章内容

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方案_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

tamoadmin 2024-06-22
1.国家提振消费20条措施2.关于运动训练的书籍3.萧山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4.深圳市是副省级行政单位,我参加了深圳举办的体育比赛,

1.国家提振消费20条措施

2.关于运动训练的书籍

3.萧山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4.深圳市是副省级行政单位,我参加了深圳举办的体育比赛,能获高考加分吗?

5.广东省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办法的广东省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办法

6.佛山三水区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政策措施20条

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方案_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

机构职责

一、研究体育发展战略,协调区域性体育发展,负责推动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体制改革。

二、拟订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政策,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并督促实施。

三、统筹规划群众体育发展,负责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监督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推动国民体质监测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制度建设,指导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负责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体育局的机构设置

(一)办公厅

档案管理、机要保密、信访、信息综合、会议、各类大型活动的组织协调等工作。

(二)政策法规司

研究拟定体育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对体育工作和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方案;组织指导体育理论研究和体育发展研究。

(三)群众体育司

研究拟定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规划;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监督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开展国民体质检测;指导和推动学校体育、农村体育、城市体育及其他社会体育的发展。

国家提振消费20条措施

尝试:经验积累中有亮点

与田径协会情况差不多的还有省足协,对此省足协秘书长芦秀明并不讳言。尽管是省内的第一家体育协会,并有着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省足协在工作开展上由于缺少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仍然是举步维艰。

首先,省足协秘书长芦秀明实际为省体育局青少年管理中心的主任,副秘书长杨明志原来也是省体育局的干部。

其次,缺少资金支持。据杨明志副秘书长介绍,没有资金,偌大的黑龙江养活不了一支甲A球队,当年的兰格俱乐部就是由于缺少资金支持而最终退出联赛。

体育协会的发展缓慢说明我国的相关制度还没有理顺,然而,在体协的提前运行当中,经过有关各方面的努力,体协工作也不乏亮点。

“我们姑且可以把这个阶段称为体协的‘试水’阶段,这个阶段允许尝试,也可以存在问题,关键是要积累经验,为今后体协的正式运行打好基础。”芦秀明说。近些年,他们没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却先后组织了雪地足球赛、7人制足球赛、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全国足球业余联赛黑龙江赛区决赛等重大的足球赛事,基本上做到一年四季都有赛事。

芦秀明说:“从长远看,举国体制肯定要发生变化,协会体制将在体育单项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来自民间也回到民间,协会体制搞好了,用不着国家投入一分钱,也能实现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激发体育文化本身的活力和生命力。”

方向:体育局只当“裁判”不做“教练”

哈尔滨市体育局体育市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孔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体育局既是‘裁判’又是‘教练’的双重角色早晚要转变。”

首先,政府体育工作职能要转变。逐步建立以法制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政策为手段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新体制。强化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体育产业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市场监督、组织协调等方面职能,切实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做好各项服务和引导工作,寓服务于管理之中,不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

其次,通过组建体育产业经营单位,理顺过去体育管理与体育事业单位监督职能与经营职能不分的问题。一方面由体育局作为体育产业经营单位的主管单位,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体育产业经营单位承担全民健身运动的工作任务,如果体育产业经营单位中有国有资本投入,由体育产业经营单位向国资管理部门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另一方面使体育局摆脱过去又当管理者又当体育事业单位经营者的混乱局面,实现管而不办,真正当好“裁判员”的角色,确保政府对体育产业经营单位实施有效的行业监管。

建议:“非均衡发展战略”壮大体育产业

既然将来的“举国体制要发生变化,体育来自民间也回到民间”,那么,如何在体制未发生变化之前壮大体育产业,为“体制变化之后”的“民间体育”创造更多的体育财富,成了现阶段体育界的重要任务。针对这个问题,哈市体育局体育市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孔白谈了自己的看法。

孔白表示,通过体育产业的专业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可以摆脱哈尔滨市目前国有体育产业经营单位普遍小规模、低水平的均衡发展态势,从而实现体育产业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壮大体育产业。

孔白认为,通过组建体育产业经营单位可以从多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通过组建体育产业经营单位,使体育产业经营单位得到更加符合全民体育发展规律的指导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单位可以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涌现出若干规模和实力强大的体育产业经营单位;二是体育产业经营单位既是一个体育活动的联合体和载体,又是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实体。“教练员”的作用就是使“运动队”成为一个整体,发挥其合作优势。三是在体育产业化过程中,通过资产重组、优势互补以及重新“排兵布阵”,可以产生出一批规模不等,体育产业经营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体育产业经营单位。非均衡发展战略,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竞争能力上。

关于运动训练的书籍

国家提振消费20条措施如下:

1、优化汽车购买使用管理。各地区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的地区因地制宜优化汽车限购措施。着力推动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便利二手车交易登记等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促进汽车更新消费,鼓励以旧换新,不得对非本地生产的汽车实施歧视性政策。

加大汽车消费金融支持力度。增加城市停车位供给,改善人员密集场所和景区停车条件,推进车位资源共享利用。

2、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落实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政策。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有效满足居民出行充换电需求。

推动居住区内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并执行居民电价,研究对充电基础设施用电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推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用电成本。

3、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

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进一步发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在老旧小区改造和老旧住宅电梯更新改造中的作用,继续支持城镇老旧小区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

持续推进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支持7度及以上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鼓励同步开展农房节能改造和品质提升,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

4、提升家装家居和电子产品消费。促进家庭装修消费,鼓励室内全智能装配一体化。推广智能家电、集成家电、功能化家具等产品,提升家居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实施家电售后服务提升行动。

深入开展家电以旧换新,加强废旧家电回收。利用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柔性显示等新技术,推进供给端技术创新和电子产品升级换代。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产品消费,打造电子产品消费应用新场景。

5、扩大餐饮服务消费。倡导健康餐饮消费、反对餐饮浪费,支持各地举办美食节,打造特色美食街区,开展餐饮促消费活动。因地制宜优化餐饮场所延长营业时间相关规定。培育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

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充分体现安全、营养、健康的原则,提升餐饮质量和配送标准化水平。推广透明厨房,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6、丰富文旅消费。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假日消费。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积极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强化智慧景区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鼓励各地制定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等政策。

在保障游客自主选择权的基础上,支持不同区域景区合作推行联票模式,鼓励景区结合实际实施一票多次多日使用制,更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推动夜间文旅消费规范创新发展,引导博物馆、文化馆、游乐园等延长开放时间,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24小时生活圈。打造沉浸式演艺新空间,建设新型文旅消费集聚区。

7、促进文娱体育会展消费。加快审批等工作进度,持续投放优秀**作品和文艺演出。优化审批流程,加强安全监管和服务保障,增加戏剧节、音乐节、艺术节、动漫节、演唱会等大型活动供给。

鼓励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增加受众面广的线下线上体育赛事。大力发展智能体育装备,提升科学健身智慧化水平。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加强体育公园建设,补齐全民健身设施短板。

遴选确定新一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鼓励各地加大对商品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购物节、民俗节、品牌展、特色市集等活动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会展消费。开展老字号嘉年华等活动,促进品牌消费。

8、提升健康服务消费。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等医疗联合体,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增加高质量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健康旅游等服务。

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诊疗收费政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开发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生活照护、康养疗养等服务和产品,支持各类机构举办老年大学、参与老年教育。积极扩大普惠型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消费提质增效。

9、开展绿色产品下乡。有条件的地区可对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予以适当补贴,按照产品能效、水效等予以差异化政策支持。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绿色建材消费予以适当补贴或贷款贴息。

10、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直播电商、即时零售,推动电商平台和企业丰富面向农村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提升电商、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

支持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物流站点建设改造,整合邮政、快递、供销、电商等资源,推行集约化配送,鼓励农村客运车辆代运邮件快件。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在有条件的乡村布设智能快件箱,增加农村零售网点密度,逐步降低物流配送成本。

11、推动特色产品进城。深入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点、民族特色、乡土特征的产品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订单农业,拓宽特色农产品上行通道。

引导线上线下各类平台持续加大消费帮扶力度,开设专馆专区专柜促进脱贫地区特色产品顺畅销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增强消费能力。

12、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保护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盘活和挖掘乡村文旅资源,提升乡村文旅设施效能。推动实施乡村民宿服务认证,培育发布一批等级旅游民宿,打造一批品质民宿。

支持经营主体开发森林人家、林间步道、健康氧吧、星空露营、汽车旅馆等产品,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美丽田园、景观农业、农耕体验、野外探险、户外运动、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拓展乡村生态游、休闲游。

13、壮大数字消费。推进数字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和千兆光网应用场景。加快传统消费数字化转型,促进电子商务、直播经济、在线文娱等数字消费规范发展。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提升网上购物节质量水平。发展即时零售、智慧商店等新零售业态。

鼓励数字技术企业搭建面向生活服务的数字化平台,推进数字生活智能化,打造数字消费业态、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加强移动支付等安全监管。升级信息消费,促进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建设改造,提升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水平,高质量举办信息消费系列特色活动。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更多消费领域融合应用。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持续推动创新突破,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进一步完善相关领域服务标准。

14、推广绿色消费。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健全绿色低碳产品生产和推广机制,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健全节能低碳和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鼓励先行制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

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创建行动,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倡导理性消费,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15、加快培育多层级消费中心。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科学布局、培育发展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和地方特色消费中心。深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提升城市商业体系,推动步行街改造提升,发展智慧商圈,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构建分层分类的城市消费载体。

提高居民消费便利度,加强社区便民服务,合理布局养老、托育、餐饮、家政、零售、快递、健身、美发、维修、废旧物品回收等便民生活服务业态,推进完整社区建设。

16、着力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结合推进城市更新,强化存量片区改造与支持消费新场景发展的硬件功能衔接。

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农村新型便民商店,推动重点商贸街巷改造升级。稳步推动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补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推动城乡冷链网络双向融合。

17、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实施消费促进专项投资政策,支持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改造和关键生产线改造升级,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支持各地保障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用地需求。允许企业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不改变用地结构和性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按文明城市规范要求和所在地临时建设、规划管理相关规定,在建设用地上搭建临时简易建筑,拓展消费新场景。

18、加强金融对消费领域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化方式,加大对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的综合金融支持力度。

更注重以真实消费行为为基础,加强消费信贷用途和流向监管,推动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在加强征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合理优化小额消费信贷和信用卡利率、还款期限、授信额度。

19、持续提升消费服务质量水平。全面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完善重点服务消费领域服务标准。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持续推动创建放心市场、放心商店、放心网店、放心餐饮、放心景区、放心工厂,加快形成退换货、质量追溯、明码标价、监管、评价的放心消费制度闭环,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20、完善促进消费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消费动态大数据监测平台系统,开展消费前瞻指数研究和编制。

加快消费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清理制约消费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有序破除消费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和隐性壁垒,促进不同地区和行业标准、规则、政策协调统一。

提振消费的好处:

1、促进经济增长:消费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增加消费支出,可以刺激企业生产和销售,提升就业机会,推动经济活力。消费支出的增加,可以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增加国内生产总值(GDP)。

2、扩大就业机会:消费的增加会带来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长,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扩大规模。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和雇佣,这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提高生活质量。

3、促进创新和科技发展:消费的增加会激发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企业可能会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4、增加税收收入:通过提振消费,政府可以增加税收收入。税收收入的增加可以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支持社会福利等,从而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5、促进社会稳定和福利改善:消费的增加对社会稳定和福利改善具有积极影响。通过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可以降低社会不满情绪,增加社会和谐稳定的可能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

萧山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朋友你好!下面我来为你回答: 最新体育运动竞赛心理训练百科全书 最新体育运动竞赛心理训练百科全书 《行销体育(综合篇)》 《体育工作实用电子图书管理系统》 《2003年中国体育年鉴》 《中国传世体育摄影》 《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实施手册》 现代体育素质教育训练丛书 《行销体育(奥运篇世界杯篇) 《体育产业专项奖金 申报、审批与管理办法及预决算编制指导全书》 《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贯彻实施与中小学体育器材选型、使用及体育场地建设、 《中小学体育课程设置与体育器材及场地国家标准》 《中英文对照最新体育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及反兴奋剂条例实用手册》 《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贯彻实施与中小学体育器材选型、使用及体育场地建设、管理和新课程教学实务全书》 《中英文对照最新体育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实用手册》 《最新国家体育训练达标考核评估评价标准实施手册》 中英文对照2008奥运体育竞赛项目规则与裁判法及反兴奋剂条例实用手册 《体育市场营销与奥运会析实务手册》 《最新体育设施建设与场馆运营及技术要求、等级划分评定标准应用手册》 《体育设施质量监督与技术标准规范实用手册》 《体育文书写作规范与范例大全》 《部队军事体育训练科学保障创新模式与损伤防护实务手册》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与学生体育达标考核实务全书》 《体育营销管理规章制度全集》 《天下体育》 《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指导手册》 《体育产业化运营与管理实用手册》 最新体育运动竞赛心理训练百科全书 最新体育运动竞赛心理训练百科全书 体育类书籍排行 最新体育运动竞赛心理训练百科全书 最新体育运动竞赛心理训练百科全书 2010最新学校体育课程项目开发与教学方法模式及成功教学案例 体育经济运行与经营管理实务操作全书 体育项目教学训练最优技术方案与运动能力测量评价标准大全 老年体协工作模式创新与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组织策划实施指导手册 体育项目教学训练最优技术方案与运动能力测量评价标准大全 老年体协工作模式创新与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组织策划实施指导手册 体育局局长领导艺术与团队管理经典模式全集 运动员赛事项目管理与竞技体育改革及发展战略全书 2009最新体育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及典型案例评析实务全书 中国体育行业管理大典 《体育场馆建设及规范化管理规章制度实用手册》 《体育场馆建设及规范化管理规章制度实用手册》 新形势下体育局局长工作实务全书 最新体育运动竞赛心理训练百科全书 高校体育教学设计、教材编写与精品课程建设及管理考评新标准全书 最新体育运动竞赛心理训练百科全书 最新体育运动竞赛心理训练百科全书 -----------------------------《运动训练学》参考书籍

1,《项群训练理论》 田麦久 主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年6月出版

目 录

第一章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第二章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原理

第三章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原理

第四章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原理

第五章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原理

第六章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原理

第七章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原理

第八章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原理

第九章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原理

第十章项群训练理论专题研究选例

2,《竞技运动理论》列.巴.马特维也夫 著 姚颂平译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目 录

第一篇竞技运动理论

第一部分 竞技现象的本质和竞技运动理论的特点

第一章竞技现象

第二章经济运动理论作为学科和教学课程

第二部分 竞赛活动理论和运动竞赛系统

第三章运动员竞赛活动作为运动竞赛的核心

第四章运动竞赛系统的基础

第三部分 运动员培养系统

第五章揭示个体的竞技天赋,初步竞技定项和运动员培养中提出长期目标

第六章运动员培养内容,手段和方法的一般评述

第七章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第二篇

第一部分 导 论

第一章初始概念和课程对象

第二章运动训练一般概述

第三章运动训练中贯彻的一般原则和专门原则

第二部分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培养的主要部分

第四章运动训练过程中培养道德和意志素质以及专门心理训练

第五章运动训练中的智力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

第六章培养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及与此有关的能力

第七章运动员的身体训练

第八章运动员的身体训练

第三部分运动训练安排

第九章训练结构基础及其最初环节

第十章全年和半年型训练周期

第十一章运动训练作为多年的过程

3,《论运动训练计划》田麦久 著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出版

目 录

第一篇运动训练计划总论

第一章运动训练计划概论

第二章训练负荷安排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发展不同竞技能力的训练方法

第四章运动员状态诊断与目标的建立

第二篇运动计划分论

第五章多年训练计划

第六章年度训练计划

第七章大周期训练计划

第八章周课训练计划

4,《运动训练学》徐本力 主编 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运动训练学》 教材编写组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目 录

概论篇

绪论——运动训练学概述

第一章现代竞技运动

第二章现代运动训练

原理篇

第三章非训练因素类训练原理

第四章训练因素类训练原理

第五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选材篇

第六章运动员科学选材方法

内容篇

第七章身体竞技能力(体能)的构成与训练

第八章技,战术竞技能力的构成与训练

第九章心,智竞技能力与思想作风的构成与训练

方法篇

第十章运动训练控制方法

第十一章运动训练基本方法

计划篇

第十二章训练计划概论

第十三章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制定与竞技状态的调控

第十四章中小周期训练计划的制定与竞技状态的调控

第十五章特殊运动员的训练调控

管理篇

第十六章运动训练管理

第十七章现代教练员的行为模式

5,《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制胜规律》谢亚龙等著 人民体育出

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目 录

总论篇

一,中国优势项目的类型及发展过程

二,中国优势项目发展规律的探讨

三,我国优势竞技项目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四,中国优势竞技项目未来发展的对策

专项篇

乒乓球

一,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二,中国乒乓球队成功经验的探讨

三,中国男队几次受挫的教训浅析

四,90年代世界乒坛发展趋势预测

五,我们的对策建议

女子排球

一,我国女排成长过程的简要回顾

二,我国女排在规律的总结

三,女排发展趋势的预测

四,我们的对策

女子体操

一,历史回顾

二,规律探索

三,发展预测

四,对策建议

男子体操

一,我国男子体操发展的历史回顾

二,对男子体操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

三,对我国男子体操运动员成才规律的探讨

四,世界男子体操发展趋势预测

五,我国男子体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跳水

一,我国跳水运动发展历程的回顾

二,我国跳水运动成功的主要经验

三,对跳水项目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四,对跳水项目未来发展对策的探讨

游泳

一,我国竞技游泳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二,竞技游泳的制胜规律

三,我国游泳训练的主要经验

四,对竞技游泳发展趋势的预测

五,我国游泳发展的对策

举重

一,我国举重项目发展历程的回顾

二,我国举重运动发展经验总结

三,我国举重运动发展的教训和存在问题

四,对举重项目发展趋势的预测

五,我国举重运动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跳高

一,我国跳高项目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二,对我国跳高项目成功经验的总结

三,对我国跳高项目失去优势的原因分析

四,对跳高项目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五,我国跳高项目未来发展的对策

6,《竞技教育学》宋继新著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2版

目 录

原论篇

第一章竞技教育学的思想基础

第二章竞技教育学的人文基础

第三章竞技教育学的科学基础

第四章竞技教育学的教育学基础

第五章运动竞赛与育人

第六章运动选材与育人

第七章运动教学与育人

第八章运动训练与育人

第九章运动恢复与育人

第十章竞技教育评价与育人

第十一章竞技文化发展的方向

7,《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翁庆章等主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年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高原训练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第二章高原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第三章高原训练中的训练学问题

第四章高原训练的生理生化基础

第五章高原训练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应用

第六章模拟高原训练

第七章久居或世居高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

第八章高原训练实施中的有关因素

第九章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第十章高原训练的医务监督

第十一章高原训练中常用的机能测试指标及其评价

第十二章国内外的高原训练基地

希望我的回答令你满意!

深圳市是副省级行政单位,我参加了深圳举办的体育比赛,能获高考加分吗?

2009年,在异常困难的经济形势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奋力攻坚,克服了种种困难,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04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可比价),人均生产总值达1.26万美元。财政总收入137.0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9.53亿元,分别增长8.1%和10.1%。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为4.2∶ 62.4∶ 33.4,增加值分别增长5.5%、7.9%和1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20.45亿元,增长1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69亿元,增长16.8%。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率达到66.4%,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60.78平方公里。市政和交通道路总里程2510.6公里,公交普及率100%,自来水覆盖率98.7%,中心城区污水纳管率90.2%。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削减12%,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5.3%。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93天,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

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增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2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390元,分别增长10.5%和10.8%,高于GDP增幅。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703.59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3.83平方米和75.09平方米,汽车保有量18.6万辆。

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3404.38亿元,增长5.8%;自营出口56.2亿美元,下降16.5%。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两项指标未实现年初人代会提出的目标,但均处于省市领先地位。

一年来,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1.及时有效采取一系列措施,经济企稳回升势头不断巩固。

创设有效载体为企业送温暖。建立重大工业问题协调例会机制,开展向千家企业送温暖专项活动,提升企业家信心指数。扎实开展项目推进月、半年目标竞赛月、企业服务月活动。取消、暂停、降低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76项共计1.09亿元。减征企业社会保险费2.1亿元,发放稳定就业及职工在岗培训补贴1.45亿元。财政扶持企业资金3.6亿元。成立区法律服务产业发展中心,组织律师为企业上门服务。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工作,提升企业家素质。

坚持多措并举全力拓市场。安排1亿元资金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拓展市场。举办和承办中国国际化纤会议、药店博览会、网货交易会、羽博会暨首届萧山国际羽绒节、动漫节等重大节庆会展活动,进一步打响华东会客厅品牌。支持和帮助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各类展销活动。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立区文创办,推进区文化创意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拓展网上市场,新增第三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1397家。开展扩内需、促消费百日专项行动,举办首届购物节,实施政府消费资助6350万元,发放各类消费券4800万元。落实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实现销售额2.47亿元,补助资金2887.3万元。旅游业率先回暖,举办首届萧山国际旅游节,湘湖景区功能配套及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83.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8亿元。

拓宽多种渠道保障发展要素。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重点关注企业资金链,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政府应急专项资金累计使用65亿元,率先发行6亿元中小企业集合债权基金,实行区百强企业主办银行制度,开展金融仓储试点工作,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新增上市企业2家。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633.22亿元,增长37.8%。强化用地保障,筹措各类用地指标2.78万亩,实施土地开发整理5287亩,新增耕地4237亩,盘活存量土地2031亩,建设标准厂房145万平方米。收储经营性土地7100亩,出让2658亩,成交金额122.5亿元;工业用地挂牌出让6062亩,增长20.7%。土地出让金收缴率达100%。积极开展四类项目规划修改和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优化创业环境,加快留学人员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大学生(留学生)创业园管理服务中心,鼓励大学生和海外留学人员来萧创业。

2.逆势而上促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效提升。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制定九大产业升级培育规划,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和传统优势产业等技改扶持力度。出台促进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吉奥星旺顺利下线,实现整车制造零的突破,青年莲花轿车、东风裕隆和万向新能源汽车项目进展顺利。深化四大科技行动,新增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18家,授权专利1755件,其中发明专利66件。高新技术产业完成销售产值453.8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556.71亿元,产值率16.2%。制(修)订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2项,新增国家级标准化委员会2个、中国驰名商标8件、省级名牌产品13只。14家企业进入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28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11家企业被列为全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完善工业功能区政策,促进产业集聚,化纤纺织产业基地列入省级现代化产业集群试点,河上镇被命名为中国包装名镇。五大农业发展良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农业总部经济发展加快,农业发展大厦开工建设,新建区外基地7万亩,累计225万亩,新增区外农产品销售窗口5家,累计225家。

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9.72亿元,增长15.2%,其中工业投资183.35亿元,服务业投资193.22亿元,分别增长12%和26.2%。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4个。新兴产业投资明显增加,机械汽配行业完成投资28.04亿元,增长31.4%。15个项目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争取中央补助资金5606万元,42个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申通快递华东分拨中心、三江农副产品配送中心、银隆世贸中心建成开业,新农都物流中心奠基。旅游1010工程18个项目开工建设,投入资金62.7亿元。完成房地产销售额141.52亿元,增长113.4%,实现建筑业产值697.22亿元,增长20.4%。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创新招商模式,在北京、上海、深圳设立联络处,发挥驻点招商优势。在台湾等地举办产业环境推介会等大型招商活动,与台湾产业界在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等领域签订了10个框架协议。实际利用外资7.73亿美元,继续位居全省区(县、市)首位,到位市外内资45.61亿元。引进日立等3家世界500强企业及中国兵器集团等一批央企。国际创业中心被列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外贸扶持资金从30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出口降幅收窄。新核准境外投资项目12个,境外总投资5674.88万美元,境外工程承包劳务营业额2.86亿美元。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印染、羽绒企业中水回用量达8万吨/日,实施节能技改项目109个,总投资3.65亿元,7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验收。太阳能阳光屋顶计划和LED十城万盏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完成截污工程投资4.1亿元,新建区镇两级干管103公里、泵站19座。市级工业污染源核查抽测和省级飞行监测达标率均达到80%以上。投资2.9亿元完成12家热电企业脱硫,非电锅炉脱硫整治有序推进。生态区建设和创模复检工作扎实开展,新增2个省级生态镇,实现市级以上生态镇街全覆盖。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COD排放标准提高到100mg/L,实现稳定排放。污泥处置水平全省领先。殡葬改革成效显著。

3.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深化。

新城和组团建设有序推进。大江东新城建设实现新突破,发展战略规划和概念性规划编制完成,顺利实现撤镇设街行政区划调整和机构组建。江东大道一期、红十五线三期、梅林大道北伸建成通车,机场公路、江东大道二期、钱江大道等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二干线线位基本确定,杭州湾2000吨级实验性临时码头前期工作有序开展。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江东新城)实际利用外资3.01亿美元,到位市外内资8.85亿元,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93亿元,财政收入30.13亿元,增长38.4%。引进世界500强瑞士ABB等先进制造业项目,娃哈哈营销中心、中国移动TD产业园基地等现代服务业项目落户。江东国家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申报成功。编制完成江东新城概念性规划。江东二期征迁顺利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共实现投入7.1亿元。临江新城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03.8亿元,增长29.9%;工业性投入36亿元,增长25.1%;实际利用外资7361万美元,增长43.1%。引进三一重工、东风商务车等一批重大项目。新城规划编制全面推进,新增道路14.7公里,临江商贸城、安置房三期建成,科技文化中心、安置房四期等项目开工建设。空港新城概念性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杭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易址项目获批,并完成征迁。机场一期噪声区处理、义南横河改线前期征迁工作平稳完成。前进工业园区完成启动区二纵二横道路建设,总投资73亿元的11个工业项目落户,安置房建设完成。钱江世纪城控规获批,征迁任务提前完成,建成安置小区23.42万平方米,奥体博览城开工建设,外环西路、振宁路西伸等3条道路建成通车。湘湖新城概念性规划编制完成,二期征迁与土地收储加快推进,二路六线一堤等基础设施开工建设,二址一村景点建成开放。组团“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路网交通日趋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完成《萧山区综合交通规划》、《机场路城市经济带概念性规划》等15项规划。“12881”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时代大道、外环南路三期等10个项目建成通车,通城大道等快速路网征迁启动。浦阳互通、渔浦大桥等一批南部交通基础设施竣工。建成道路50.7公里,完成区本级投资49.5亿元。杭甬客专征迁基本完成,杭长客专、越江隧道、杭黄客专线型得到优化,白鹿塘货场完成前期报批手续。铁路萧山站升格为杭州南站,顺利承接杭州东站过渡任务。地铁1号线完成征迁,2号线征迁工作稳步推进,累计5个站点开工。完成电网投资8.3亿元,新增电力主网变电容量126万千伏安、送电线路110公里。江东水厂建设完成总工程量的40%。实施楼塔溪、进化溪二期、径游江一期单边总长33.46公里溪流整治。完成9座山塘水库除险加固、30座农村桥梁改造。西水东引配套工程进展顺利。水利建设获省“大禹杯”金奖。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制定实施城市管理三年接轨行动计划,编制完成城市管理、户外广告、亮灯、环卫四个专项规划。数字城管一期工程试运行。实施城区停车新政,整合扩大停车资源,新增停车泊位1538个。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巩固“四小车”整治成果。新组建3个城管执法中队,执法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垃圾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95%。完成城区8座公厕升级改造。深入开展“最清洁城乡”工作。社区建设不断加强,出台加强转制社区建设和管理扶持政策,城厢街道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

城市有机更新步伐加快。城区畅通工程2009年行动计划基本完成。公交线路不断优化,设施日趋完善。高速公路沿线综合整治顺利推进。建成道路两侧生态带73.2公里。新增城市绿地25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3%。姚江河、罗婆桥横河整治基本完成,北塘河整治有序开展。加强城区地下管线经营管理。完成何家弄等4条支小路整治和育才路与金城路等2个交叉口改造。城区“退二进三”、城中村改造扎实推进。拆违控违力度不断加大,共拆除违法建筑51.6万平方米,其中拆除新违建12.1万平方米,历年违建39.5万平方米。

新农村建设更加深入。健全完善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三年行动计划。“村企共建”实现村村全覆盖,到位资金3526万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1.67万亩。新增股份经济联合社44家、省级无公害基地31家、市级以上星级合作社6家。“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总筹资额380万元。落实债务管理责任制,农户集资款化解率达100%。新创农村示范村9个、农村整治村50个。浦阳桃北新村通过全国农村首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验收。“星光老年之家”实现行政村全覆盖,150个村建成村级社区服务中心。38个村完成新农村电气化改造。完成农民素质培训4.12万人次,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62万人,低收入农户“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全面开展。

4.更加关注民生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就业和民生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完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切实做好稳定就业工作。加强劳动用工管理,有效开展劳资纠纷调解和仲裁工作,租用场地经营企业工资保障金制度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净增职工养老保险4.51万人、医疗保险4.19万人、工伤保险4.54万人、失业保险2.16万人、生育保险2.18万人。新农合人均筹资额度提高到360元,参合人数达80.92万人。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400元和300元,为1.1万户低保户发放低保金5037万元。70-89周岁老年人生活补助标准从60元提高到80元,4万余老年人共获补助金4200万元。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4.7%。对300户农村困难家庭实施住房救助。出台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实施办法和部分退伍军人生活补助办法。区老年颐乐园列入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建设基地。新建慈善分会6个,新增企业留本冠名基金8140万元。

教育文体卫生等事业取得新进展。积极开展“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素质教育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深化。银河小学、汇宇小学投入使用,湘湖小学、城南初中迁建完成选址。启动学前教育创强工程。扩大教育资助范围,发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资助券。博物馆新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档案新馆完成建设。全国首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基地落户萧山。《萧山年鉴》获全国一等奖,《萧山市志》第一卷出版。举办区第八届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承办全国技巧啦啦操锦标赛和全国女排联赛等体育赛事。2个镇街创建成为省体育强镇。5个项目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推进农村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区一医院门诊综合楼、区二医院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区三医院一期、区中医院改扩建工程有序开展。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改革试点工作。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新创建卫生强镇街6个。出台计生“三免一减”政策,开建区优生两免服务中心。计划生育率99%,人口自然增长率2.63%。,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完成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换发第一阶段任务,宗教形势保持稳定。

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强化。坚持区领导定期接待群众来访活动,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国庆60周年期间安保信访稳定目标。深入推进社会治安整治、打击整治“两抢”犯罪大会战和“四打两整治”专项斗争,黄赌毒违法犯罪活动明显减少,刑事发案、命案和“两抢”案件得到有效遏制,分别下降1.37%、15.63%和12.73%。200人以上企业均组建调解委员会,成立全国首个农村“和事佬”协会。深化普法宣传,加强法律援助,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建成避灾场所95个。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四项指标分别下降6.35%、4.4%、7.75%和18%。工矿企业无较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道路隐患点段治理,设立道路交通事故救助资金。消防安全总体形势平稳。规模以上企业全部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验收,率先在全省实现特种设备安全信息监管网络镇街全覆盖。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创建3个食品安全示范镇街,药品经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十小”行业整治与规范工作深入推进。

十件实事顺利完成。完成城区失管房改善和老小区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年度计划。区第四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开工;3家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12家在建;建成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196家,在建84家。完成西门等3家农贸市场改造,区属国有农贸市场改造全部完成,56家镇街级农贸市场改造启动。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萧绍区域(萧山片)印染化工行业污染整治通过省政府验收;南片截污纳管一期工程扎实推进,完成总工程量的70%,建成泵站2座,3座泵站开工建设,埋设管线12公里。净增各类养老保险参保人员6.93万人。完成西入城口、金鸡路北伸等15项地铁2号线替代道路工程建设。人才大厦开工建设,人力资源市场主体工程竣工。王有史地块及三组团保障性住房加快建设,11.43万平方米房屋结顶;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发放781户,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城镇低保标准两倍、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的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帮扶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实现就业1175人,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年收入4239元,增长14%。完成通惠路等11条城区道路架空线“上改下”整治。

5.全面加强民主法制,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升。

依法行政深入开展。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定期向区人大报告、向区政协通报工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31件、政协提案291件,办结率100%。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和网上信访8.17万件人次。深化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区政府常务会议实行视频直播。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权力阳光运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提高数据质量,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中国加拿大社会统计合作调查。建立民生商品价格信息公开制度,强化政府价格监管。

行政效能建设扎实推进。实施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评估制度,强化督促检查。大力推进投资项目代办制,全年受理代办项目407个,投资总额250.6亿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企业项目立项到施工许可承诺时间上限从原160天压缩到110天以内,新增48个行政审批和非行政许可项目进入办事服务中心,加强网上审批平台建设。完成招投标各类交易1693项,成交额266.63亿元。开展“公述民评”活动,强化纠风工作,提高廉政水平。加强预算管理,规范机关公务日常开支,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有效推进。开展政府性投资项目及专项资金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应急管理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进一步加强。援助青川工程基本完成。

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残联、老龄委、关工委开展工作,外事、侨务、民族、台湾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2009年我们面临的形势纷繁复杂,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有,为此,我们积极谋划,全力应对。一是必须坚定发展信心促进经济企稳回升不动摇。我们始终坚持率先转危为机的目标,主攻工业、决战工业、稳定工业,采取果断措施,营造发展氛围,推进项目建设,制定实施产业升级培育规划,实现转负为正。我们始终坚持投资、消费和出口拉动不动摇,出台拓市场举措,着力破解要素制约,化解企业困难,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巩固。二是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城市化进程不动摇。我们始终围绕“加快城市化、带动新发展”战略,大江东新城取得突破性进展,组团发展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化,城乡统筹发展进入快车道。我们始终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全力实施“12881”工程,强化城市管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动摇。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台就业新政,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构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改善环境质量,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我们始终把维护群众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保障,深入开展“平安萧山”创建,认真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谐社会的基础不断稳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辛勤劳动的全区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驻萧部队、在萧各直属单位,向老干部、外来工作者和所有关心支持萧山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经营困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仍然较大。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城区“退二进三”、城中村改造步伐需要继续加快,城区交通“两难”问题仍比较突出。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财务不够规范等现象值得重视,新农村建设需要不断深化。环境保护、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不少问题尚待解决。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政府依法行政及执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广东省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办法的广东省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办法

从法律上文件的准确性来说是,你是可以加分的(假如不行,你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权益),国家为了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确保国计民生,制定了经济发展战略,并赋予深圳等这些有中心地位的城市以计划单列,并相应赋予副省级管理权限

有很多东西深圳都享有副省级待遇,各方面也有例子(更何况体育赛事),比如:

1、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深圳海关”属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

2、深圳是全国15个副省级之一,按照规定党政主官为副部级,下属单位为副局级,下属单位所属处室为正处级;实际上深圳下属单位都拔高了半级,为正局级。

3、关于副省级干部管理问题

按中央组织部《关于广州等16城市干部管理范围问题的通知》(组通字[1994]28号)执行,即: (一)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职务列入《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其职务任免由省委报中共中央审批。 (二)市委副书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职务任免报中央组织部备案。备案办法按组通字[1991]10号文件规定办理。市委组织部部长的职务任免,须事先征得中央组织部同意。其他干部管理范围的确定,由省委根据本省实际情况研究决定。 (三)市委、市纪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换届选举时,省委须将人事安排方案报中央组织部审核。

4、、关于副省级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问题

1993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时,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州、武汉、重庆、沈阳、大连、西安、哈尔滨、南京八个市级关工作人员比照国务院直属机构工作人员的套改办法套改职级工资。对其余的八个市,人事部意见,考虑到1993年9月30日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时,这八个市尚未明确为副省级,因此,在工资套改中,其机关工作人员应按当时所在省组织、人事部门明确的职务套改职级工资。从确定为副省级市的下一个月起,按重新确定的职务再进入相应的工资标准。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标准,比照国务院直属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执行。

5、、关于其他省会市要求为副省级问题

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要在总结16市经验的基础上,对其它省会市加强调查研究,提出标准,统筹考虑,适当时候,对条件成熟的省会市的级别问题提请党中央、国务院审批。

以上只是一方面,还有一些作为副省级的待遇还有很多,你自己可以查一查,按理说你是可以加分的,因为文件没写清楚,你写一些说明书给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看,他如果不同意,你只能告他上法院了。

佛山三水区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政策措施20条

(2004年10月1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第一条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退役运动员是指经省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省体育系统运动队正式办理招调手续,工资关系在省体育系统运动队且实行运动员基础津贴和成绩津贴,并经两年以上训练、比赛,由于身体、技术、年龄等原因不适宜继续从事训练、比赛,经省有关部门批准退役的运动员

第三条 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实行政府协助推荐就业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自谋出路和通过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按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

第四条 县级以上政府人事、劳动保障、教育、财政、公安、机构编制、体育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共同做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工作。

第五条 凡获得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亚运会奖励名次,亚洲赛集体前六名(主力队员)、个人前三名,全国最高水平比赛集体前三名(主力队员)、个人第一名,全国青年赛冠军,球类集体项目、田径项目、武术项目武英级运动健将及其它项目的国际级健将,破世界、亚洲、全国纪录及获国家体育荣誉奖章,具有高中(中专、技校、职中)毕业以上学历,德才表现好,年度考核合格以上的退役运动员,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省体育局审核,报省人事厅批准录(聘)用为干部的,按干部进行就业安置。凡不具备录(聘)用干部条件的退役运动员,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按合同制工人就业安置或者自谋职业。

第六条 退役运动员原则上回原输送的地级以上市(以下简称原输送地)安置工作。获得奥运会前八名,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前六名,亚运会前三名,亚洲、全国最高水平比赛单项冠亚军、集体项目前三名(主力队员),破世界、亚洲、全国纪录及获国家体育荣誉奖章的退役运动员,可根据本人意愿和工作需要选择在广州或其他城市安置就业。

从外省引进的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可根据实际需要和本人意愿,推荐到广州市或其他城市安置就业。已婚的或父母亲工作单位发生变动的退役运动员,可相应推荐安置到配偶所在地或父母亲新的工作单位所在地。

第七条 为鼓励我省优秀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增光,对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三项重大赛事中获得金牌的退役运动员由政府人事部门安排工作。

第八条 获得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亚洲体育比赛前六名、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退役运动员,可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此外,高等学校还可通过单独组织入学考试、开办预科班等形式招收退役运动员入学,具体招收办法由省体育行政部门商省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九条 获得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亚洲体育比赛前六名、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退役运动员,经体育部门推荐,高等学校考察,符合教师岗位任职资格者,可优先安排到高等学校从事体育教学等工作。

第十条 退役运动员取得大专和本科以上毕业证书并具有相应教师资格者,本科学历的可择优录用为中学体育教师,大专学历的可择优录用为小学体育教师。

第十一条 积极为退役运动员创造就业岗位。体育行业、体育服务业、各级体校、用体育**公益金或政府资金建立的体育运动场所新增就业岗位,要优先安排退役运动员从事社区体育服务行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以及基层体校教练工作;非体育系统需要体育骨干的有关单位,同等条件下也应优先选用退役运动员,为其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第十二条 积极鼓励退役运动员自主创建体育经营实体或从事个体经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按规定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金融机构应视情况提供贷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时核发营业执照。

第十三条 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每年度办理一次,具体程序如下:

(一)运动员被原所在单位批准退役的,应在30天内向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广东省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呈报表》,符合录用为干部条件的一并填写《广东省退役运动员录用干部审批表》,由所在单位将有关材料报省体育局。每年第一季度,由省体育局将安置人员名单分类报省人事厅、劳动保障厅审批。批准后,运动员与所在单位签订《退役运动员安置择业协议书》,确定安置意向。

(二)运动员经省人事厅、劳动保障厅批准退役后,不再属体育运动队在编人员。不符合留广州安置或运动员本人愿意回原输送地安置的,由原输送地体育、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协助推荐就业或通过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进行自主择业。户口、人事、档案和保险等关系委托政府人事部门的人才服务机构或劳动保障部门的职业介绍机构代理。

(三)退役运动员从批准安置通知下达之日起30天内不主动与所在训练基地人事部门及安置地的有关部门联系的,作自动离职处理;组织已落实接收单位,本人不服从安排,30天内不到接收单位报到的,作自动放弃安置处理,取消一切待遇。

第十四条 对自主择业自谋出路和通过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按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的退役运动员,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标准由省人事厅、财政厅、体育局按人事部等三部门《关于印发〈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3〕18号)有关规定和我省实际情况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 退役运动员选择政府协助推荐就业且已落实就业单位,或已被国有单位接收安置的,其退役费按人事部、原国家体委《关于印发体育运动员、教练员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人薪发〔1994〕12号)和原省人事局、原省体委《关于转发人薪发〔1994〕12号文的通知》(粤人薪〔1994〕10号)的规定发放。

第十六条 运动员经省人事厅、劳动保障厅批准退役后,待业期为一年,待业期不计算运动员工龄。待业期内只发给体育津贴,从批准退役当月起,由省体育局逐月计发一年的体育津贴。

退役运动员在待业期间,如经组织协助推荐落实就业单位或被国有单位接收安置的,在办理工资、行政关系转入新单位手续时,一次性计发剩余的体育津贴,并按第十五条计发退役费。到新的单位报到后,工资按人薪发〔1994〕12号文和原省人事厅、原省劳动厅、原省体委《关于我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退役分配工作后重新确定工资问题的通知》(粤人薪〔1995〕5号)的规定办理。企业接收退役运动员就业的,工资按企业工资制度执行。退役运动员待业期满后仍无法落实就业单位的,按自主择业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具体由原训练基地或原输送地出具证明和通知,报省体育局审批办理。

第十七条 退役运动员经省体育局批准实行享受一次性经济补偿之后,即解除同体育系统的人事关系。其户口、人事、档案和劳动保险等关系转人事部门的人才服务机构或劳动保障部门的职业介绍机构代理,省体育局负责缴交一年代理费,一年后的代理费由运动员本人负责。

第十八条 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退役运动员在各级人事或劳动保障部门所属人才流动、职业介绍机构被录(聘)用的,或在谋业地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凭运动员退役证明,和用人单位主管部门接收证明或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的证明、合法固定住所证明(如房产证、购房合同、房管部门租赁证明等),可在当地办理入户手续。

第十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退役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资金投入,并将其纳入每年经费预算;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所属职业培训、鉴定机构要积极向退役运动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服务,其所需经费在同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中核销。凡属政府协助推荐安置的退役运动员,进入国家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上岗前,必须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经考核鉴定合格,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安置就业。培训、考核鉴定的具体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运动员社会保障的规定,建立和完善运动员的社会保障机制。运动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应与整个社会保障机制相衔接。

第二十一条 安置在企业的退役运动员,符合省劳动保障厅等《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粤劳社〔2002〕246号)规定的,参照执行处理社会保险关系。

第二十二 条退役运动员安置经费,包括一次性经济补偿费、12个月体育津贴、职业技能培训费、人事或劳动保障代理费等,纳入年度预算统筹考虑,不足部分通过自筹资金、社会捐助、归体育部门使用的**公益金等弥补。每年第四季度由省体育局根据下一年度安置计划,提出经费预算,报省财政厅审核后列入下一年度部门预算。

第二十三条 省体育局和原训练基地、原输送地要协同做好退役运动员在待业安置期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教育和鼓励退役运动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顾全大局,适应新时期的安置工作要求,主动、愉快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第二十四条 年龄未满十六周岁或文化程度未达到初中毕业的退役运动员,由运动员原所在训练基地负责安排文化学习,年满十六周岁后,再行安置。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颁发实施前已办理退役手续、尚未安置的退役运动员,按本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各地级以上市可参照本办法,对所属运动队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工作作出具体规定,并报省体育局等有关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体育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省人民政府《颁布〈广东省退役运动员安置办法〉的通知》(粤府〔1991〕120号)和原省体委、原省人事局、原省劳动局《关于转发省政府颁布〈广东省退役运动员安置办法〉的通知》(粤体人〔1992〕26号)同时废止。

在落实落细国家和省、市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结合三水区实际,制定以下措施:

一、强化金融助企纾困功能:

1、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

将支持企业融资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扩大至个体工商户以及小微企业主的个人经营性贷款,2022年6月-12月期间,免收转贷资金服务费;“保险贷”等小额保证保险贷款产品的保险费由财政资金全额负担。力争2022年全年各类政策性金融工具帮助企业获得贷款超过90亿元。

2、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引导银行机构不盲目限贷、抽贷、断贷,区内金融机构年新增公司类贷款20%以上,或者为工业企业续贷1年期以上且续贷金额增长10%以上的,区政府在财政资金存放、重大项目融资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并按照增量贷款的1‰给予奖励,每年最高100万元。

3、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企业在中国境内、境外实现上市并首发募集资金的,一次性给予最高2500万元扶持。企业实现“新三板”挂牌,按照完成股份制改造、“新三板”挂牌、进入“新三板”创新层或精选层、首次募集资金四个阶段分别给予扶持,单个企业最高600万元。上市企业围绕主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并购重组,按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实际购买价格的1%给予扶持,单个企业每年最高100万元。企业实现股权再融资,按募集资金净额的1‰给予扶持,每年最高50万元。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给予1%的贴息扶持,每年最高50万元。

二、全力推动内外需求提升:

4、优化投资项目审批。

设立“益晒你”企业服务中心,深化“拿地即开工”审批制度改革,实施“联审联批”,推广“标准地”供应模式,落实不动产登记“交付即交证”。完善个性化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对项目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到竣工验收实行全流程动态管理,实现“流程可视,进度预警,高效处置”。

5、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建立三水区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专班和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统筹解决重大项目在勘察、设计、招标、施工等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堵点、难点,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打造企业代办服务2.0,为重点项目提供免预约、免排队、一对一、全程辅导等管家式服务。建立区政府投资项目库,实施政府投资基建工程项目滚动入库管理机制。2022年全区在建省、市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计划120%以上。

6、加速专项债券支出。

6月底前完成今年专项债券转贷资金分配下达工作,按照在2022年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的要求,加快专项债券支出进度,已发行的专项债券项目6月底前力争全部开工。做实专项债项目储备申报,在继续谋划储备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基础设施等前期确定的9大领域项目基础上,重点加快谋划储备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公共服务、老旧公用设施改造、消费基础设施等领域。

7、推动文旅消费回暖。

开展“乐游三水”文旅系列活动,分批次派发1000万元文旅美食消费券,支持文体旅等新型消费需求。在落实好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前提下,有序开放各类大中型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文旅休闲活动。培育节庆假日消费热点,组织举办开渔节、美食节、啤酒节等节庆活动,打造“一镇一节庆”品牌体系。加快推进河口美食集聚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文旅景区、消费片区打造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创建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8、着力稳住外资外贸。

支持外贸企业拓市场稳订单,通过产品国际认证的按相关费用的50%给予扶持,最高10万元;对参加线上、线下国际展会的按参展费用的20%给予扶持,最高10万元。积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对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及平台类出口信用保险的分别按保费的40%、20%给予扶持,最高10万元。加大利用外资扶持力度,对区内设立的符合条件的新批及增资外资项目,按其当年实缴外资金额不低于1.5%的比例予以奖励,最高奖励1000万元。

三、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9、有序推进能源保供增供。

积极推动±800千伏藏东南送电粤港澳大湾区直流输电工程等电网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佛燃三水水都分布式能源站项目、广东能源佛山三水南山镇光伏复合项目、佛山市三水绿色环保项目等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推进三水南山LNG应急调峰储配站等LNG气化站建设,推动佛山至清远天然气高压管网互联互通工程、三水芦苞至大塘天然气高压管道工程建成投运。

10、鼓励优质企业增产增效。

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梯队培育,对首次进入国家统计局统计联网直报名录库的

三水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

,分别给予

3

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资金扶持;对转型升级为企业的个体工商户,在转企认定后给予一次性1.6万元扶持。强化“规改股”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机制,对于年产值20亿元以上的拟上市企业由区领导挂牌督导。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推动企业规模化股改,争取落实“一块地、一笔钱、一站式服务”,即满足上市后备企业总部基地及募投项目等建设用地需求、企业上市过程中投融资需求和企业上市全程跟进服务需求。

11、实施创新制造企业培育。

支持企业做大规模,对年度营业收入首次达到10亿元、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最高分别给予30万元、2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奖励,奖励资金以企业数字化建设事后奖补方式予以兑现;对达产后年度营业收入1-5亿元、连续三年持续增长且实现倍增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5万元。

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对获得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产品”称号的,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对通过认定的佛山市“专精特新”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以原告身份参加国内外商标侵权诉讼的,按诉讼代理费、咨询费实际支出给予资助,每年最高30万元。

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对参加或举办国内展会及经贸交流合作活动的,单个企业每年给予最高30万元扶持。

12、培育科技企业孵化载体。

获得各级认定的众创空间,给予一次性扶持,最高80万元。区级孵化器按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0%给予扶持,最高300万元。孵化载体获得各级孵化器认定,给予一次性扶持,最高350万元。符合条件的入孵企业连续三年按一定比例给予场租补贴,每年每家企业最高10万元。

13、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企业创新平台被认定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给予一次性扶持100万元。被科技部门首次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予一次性扶持1000万元、300万元。

被科技、工信部门首次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一次性扶持300万元、80万元、50万元、30万元。

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按合同交易额给予企业最高40%的一次性资金扶持。

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按企业支付给科研院校合作经费的40%给予一次性资金扶持,单个企业每年最高200万元。

14、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对本区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和地理标志的项目分别给予资助,最高资助金额为100万元。其中,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的,分别一次性资助30万元和20万元。对获得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的,一次性资助20万元。

对获得国家专利金奖、银奖、优秀奖的项目,分别一次性资助50万、35万、30万;获得省级同级别项目,分别一次性资助30万元、20万元、15万元。

对通过专利密集型培育项目验收的,最高资助60万。

对获得驰名商标行政认定的,给予一次性资助100万元。

对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或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每件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资助。

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并按时还本付息的,贴息比例为30%,最高50万元。

15、鼓励企业提升工业产品质量。

对本区符合质量发展类、技术标准类、计量检测类、质量监管类扶持条件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给予1万元到200万元奖励。其中:对获得中国质量奖的企事业单位,在上级奖励基础上,给予一次性扶持资金200万元;对获得广东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的企事业单位,在上级奖励基础上,分别给予一次性扶持资金100万元、50万元;对获得佛山市政府质量奖的企事业单位,在上级奖励基础上,给予一次性扶持资金30万元;同一年内同时获得国家、省级或市级质量奖的,按照最高级别奖励。

对新认定为佛山市细分行业龙头的企业,在上级奖励基础上,给予一次性扶持资金5万元。

对通过“佛山标准”产品评价且产品使用专用标识的企业,每获得1个“佛山标准”产品证书,给予一次性扶持资金8万元。

对新获得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

四、精准扶持重点行业发展:

16、促进总部经济发展。

对符合三水区总部认定条件的企业,给予

落户扶持、办公场地扶持、领军企业扶持、人才保障扶持

等,单个企业年度获得扶持资金总额最高可达5000万元。

17、促进水路货运发展。

支持水路货运企业加大投放新运力,在本区注册登记设立的符合扶持补助条件的水路货物运输企业,新增单船载重吨1000-2000吨船舶给予奖励资金30万元/艘。

单个企业每年的新增船舶运力奖励资金最高120万元;年度内每净增加6000载重吨自有船舶运力的,给予奖励资金20万元。

单个企业每年扩大运力规模奖励总金额最高100万元;对水运企业船舶贷款按年贷款利息的30%给予贷款贴息奖励,贴息期为一年,单个企业贴息奖励资金最高50万元。

18、促进建设企业发展。

设立三水区建设行业发展专项资金,符合条件的新进建设企业,可以享受落户奖励、经营场地补贴奖励等扶持。符合条件的区内建设企业主项资质首次晋升为特级、一级,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奖励。符合条件的区内建设企业在产值贡献、向外拓展壮大、创建优质工程、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奖励。

19、促进融资租赁行业发展。

对新设立或新迁入的融资租赁企业,按实缴资本的1%给予扶持,最高2000万元。

对区内融资租赁公司购入三水区企业生产的设备作为租赁物并达到一定规模的,按照购买合同金额的1%给予扶持,每年最高300万元。

承租人企业开展生产及配套设备融资租赁业务的,按合同融资金额的1%给予一次性贴息,每年最高90万元。

20、促进会计服务行业发展。

对新开办会计师事务所给予10万元到30万元扶持;

符合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总部迁入最高奖励100万元;

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根据当年营业收入水平,最高奖励50万元;

首次进入“广东省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150名”的事务所,最高奖励100万元;

对新增的执业注册会计师给予3万元的一次性人才补助;

代理记账机构营业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给予1-5万元奖励。

2022年6月15日“三水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